第三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会议纪 要

  

近年来,我国在成矿理论、找矿方法、资源综合利用和矿山环境等领域取得了众多新成果,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国际交流和人才培养也有了新的进展。为了促进交流,推动发展,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矿床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海南师范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中国科学院资环局等单位发起,于2007121013日在海口召开了第三届全国成矿理论和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来自各系统的75个单位近400人出席了会议。

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250余篇,会前《矿物学报》以增刊方式出版了专辑。

17大会报告和140个分会报告涉及成矿理论和找矿方法的多个领域,反映了我国成矿理论、找矿勘查和矿业开发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在大会报告中,陈毓川分析了我国矿产资源形势与对策,系统总结我国矿产资源特色、勘查现状和开发利用前景,指出我国大多数矿产只要加强勘查,到2020年其储量完全可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部分大宗支柱性矿种(如石油、富铁、铬、锰、铜、铝、钾盐)充分利用国外资源的同时,应加强优势矿产种(稀土、钨、钼、锑、煤及某些非金属矿产)的勘查。李廷栋的报告系统总结了南极与北极的地理-地质基本特点和自然资源,展示了二十多年来我国科学家在南极冰川、泛非事件、地层古生物、陨石搜集和测绘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翟裕生指出,成矿系统及其演化体现了系统观和历史观在矿床学中的应用,是区域成矿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他分析了成矿系统的历史演变和成矿系统的空间格局,揭示了复合活动大陆体制、叠加复合成矿系统和成矿规律、矿产预测之间的密切联系,指出叠合成矿系统是复合大陆成矿的特色,隐伏成矿带是区域成矿学和深部找矿学的两个重大课题。李曙光在报告中指出,重视板块俯冲过程中地球化学分异研究对发展地球化学理论和解决资源需求有重要意义,指出岛弧型岩浆岩地球化学、实验地球化学研究、俯冲岩石(超高压变质岩)的地球化学研究是板块俯冲过程中地球化学分异的途径。裴荣富的报告指出,侵入接触构造体系的不同构造样式是成矿场所的准备,深部构造过程是发动成矿的引擎,与表壳有利控矿温床耦合才能成矿;古大陆边缘是陆壳-洋壳转换的陆缘一侧的过渡地壳是具有多种构造动力属性的有利控矿场所。应用异常成矿的新思维。辨认短时限大丰度部位是今后发现大型-超大型矿床特别是异常超大型矿床的有效方法。此外,另外,毛景文、侯增谦、陈衍景、肖文交、胡瑞忠、郑永飞、周美夫、成秋明、蒋少涌、石学法和刘洪臣分别作了关于成矿模式与找矿评价、青藏高原碰撞造山与成矿、不同类型金矿床的地质和流体包裹体特征中亚造山带大地构造格架与成矿作用、陆内成矿作用、华南新元古代花岗岩成因地球化学、攀西地区二叠纪岩浆演化与钒钛磁铁矿矿床的形成等等报告。

十个分会场分别是: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地幔柱成矿作用、低温成矿与分散元素成矿作用、碰撞造山与成矿、成矿作用的理论和实验模拟、成矿作用的地球化学示踪与成矿年代学、海底成矿与找矿、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和矿山开采的环境效应、区域找矿理论、方法与重要矿产,以及危机矿山深部找矿预测理论和方法。

本次会议围绕成矿理论研究与找矿方法的科学前沿,与国家对矿产资源的重大需求相结合,研讨了破解资源瓶颈约束的思路和途径,推动学术研究与调查评价的结合;既讨论了以流体包裹体、稳定同位素、成矿实验模拟为支撑的传统成矿过程和以地球动力学和放射性同位素为支撑的传统成矿规律,也关注海洋矿产资源、资源综合利用和矿山环境保护的研究,既展示了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也提出了若干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三天的会议报告内容丰富,研讨气氛热烈活跃,展示了近年来我国矿产资源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有力地促进学科交叉和发展,达到了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