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建立西藏羌塘中部三叠纪蓝岭高压变质带“两阶段伸展剥露”模式
低温高压变质带是古洋壳俯冲的直接产物,它的成因及后期折返一直是板块构造研究的热点。青藏高原中部的羌塘盆地分布有一条东西向延伸>500 km的三叠纪高压变质带,并且很可能与滇西的澜沧江构造带相接,蕴含着青藏高原早期生长和东特提斯演化的重要信息。然而,长期以来国内外地质学家对该变质带产生了两种迥异的成因认识:(1)美国著名地质学者An Yin 和 Paul Kapp提出了 “外来地体远距离侵位和后期伸展拆离”模型,目前在国际上的认同度较高;(2)吉林大学李才团队坚持认为其代表原位板块碰撞带——“龙木错-双湖古特提斯缝合带”理论,但一直没有得到证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梁晓讲师依托王根厚教授团队近十年在羌塘盆地开展的地质填图工作所取得调查数据,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Gordon Lister教授合作,选取该带核心位置的蓝岭高压变质地体为解剖窗口,综合利用地质填图、构造解析、变质作用分析和同位素热年代学MDD理论,厘定了蓝岭变质地体的变形样式,定性、定量分析了变质作用的P-T-t演化过程,最终建立了“两阶段伸展剥露”模式,证实了李才认为的“龙木错—双湖古特提斯缝合带”理论。研究表明:
1、羌塘中部的古特提斯洋二叠纪—三叠纪俯冲带存在先挤压后伸展的体制转换;
2、蓝岭高压变质地体的东西对称结构指示(斜向)伸展机制;
3、核部(退变质)榴辉岩由俯冲通道深部的折返始于244–230 Ma,在227–223.4 Ma到达蓝片岩层次,两者222–217 Ma之后侵位于低绿片岩相增生杂岩之中。
图1:羌塘中央低温高压变质带与蓝岭高压变质地体的地理-构造位置
图2:低温高压变质带的剥露过程及构造机制
上述研究成果发表于地学国际著名学术刊物《Tectonics》: Liang, X., G. Wang, B. Yang, H. Ran, Y. Zheng, J. Du, and L. Li (2017), Stepwise exhumation of the Triassic Lanling 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belt in Central Qiangtang, Tibet: Insights from a coupled study of metamorphism, deformation, and geochronology, Tectonics, 36, 652–670, doi:10.1002/2016TC004455. [IF= 3.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