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长江中下游地区层控矽卡岩型矿床成因

  

  层控矽卡岩型矿床在世界上分布广泛,经济价值巨大,一直受到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这类矿床通常分布于特定层位的沉积地层中,矿体常呈层状或似层状,受地层层位控制明显。因此,在以往研究中,研究人员特别强调由同生沉积成矿作用形成的矿坯层的作用。然而,在大部分层控矽卡岩型矿床的产出区并无矿坯层的分布,即使在部分有矿胚层分布的层控矽卡岩矿床产出区,矿坯层提供的成矿物质也十分有限,远不足以形成相应矿床。由此可见,层控矽卡岩型矿床的成因仍需进一步系统研究。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铜金多金属成矿带,分布有大量层控矽卡岩型矿床,是开展层控矽卡岩型矿床成因研究的理想基地。这些层控矽卡岩型矿床中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分布于石炭至三叠系沉积地层中,与地层呈整合接触,并与上下岩层同步折曲。基于以上形态特征,地质工作者普遍认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的层控矽卡岩型矿床是海底喷流沉积成矿作用的产物,后期可能受到了岩浆热液的改造。然而,这些层控矽卡岩型矿床又多分布于燕山期侵入岩附近,两者之间显示出密切的关系。因此,部分学者指出,该区层控矽卡岩型矿床可能是与燕山期岩浆相关的典型矽卡岩矿床。这两种不同的成因模型将产生不同的勘查策略,因此进一步查清该类矿床的成因对于区域矿产勘查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曹毅副教授及其合作者在野外调研基础上,综合利用新获得的大量矿床学、矿物学、年代学和矿床地球化学数据,从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特别是从矿体与地层和燕山期岩浆岩的时空演化关系以及成矿物质来源角度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大团山层控矽卡岩型矿床的形成机制,获得以下重要认识: 

  1.野外地质调查与显微观察发现:(1)虽然矿体整体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但矿体及围岩中发育大量穿层的矽卡岩脉和石英硫化物脉,且围绕脉体发育明显的蚀变矿化晕;(2)二叠-三叠系碳酸盐岩与硅质岩间发育多层层间滑脱构造,矿体主要赋存于这些滑脱构造中。同时,辉钼矿Re–Os  测定结果显示,大团山矿床形成于139.2  ± 0.9 Ma,与矿区内燕山期岩浆岩侵位时代一致,而明显晚于赋矿地层(二叠-三叠系)。以上特征表明,该矿床并非同生沉积作用的产物。 

  2.研究发现,矿区蚀变矿物组合与铜含量均呈现出以侵入体为中心向外递减的分布特征,表明在空间和成因上矿体与侵入体之间具有密切联系。这一特征结合矿物学和同位素资料表明,该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燕山期岩浆系统。 

  3.综合分析表明,大团山层控矽卡岩型矿床是燕山期岩浆热液沿层间断裂带渗滤交代作用的产物,而非海底喷流沉积成矿作用形成的。进一步表明,矿胚层并非层控矽卡岩型矿床形成的必要条件。 

  上述成果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Mineralium  Deposita》上:Cao  Y, Gao FP, Du YS, Du YL, Pang ZS. 2017. Genesis of the Datuanshan stratabound  skarn Cu(–Mo) deposit, Middle–Lower Yangtze Valley, Eastern China. Mineralium  Deposita, 52, 443-462. [IF2015=3.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