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3日,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参与主办的第二十一期青年矿床网络论坛成功举行。本期论坛以“金石微开”为主题,主讲人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简伟副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的谢卓君副研究员。会议由南京大学章荣清副教授主持。
简伟的报告题目为“热液石英脉中富金熔融包裹体研究:证据、形成机制及意义”。已有研究发现金-铋体系可以形成金属液滴,那么在热液条件下的其他合金体系能否形成金属液滴?金属液滴如何对金富集的?该报告围绕热液 石英脉中富金熔体包裹体中金属液滴生成的关键科学问题,以非经典矿物结晶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小秦岭富金矿石研究,发现以灵宝矿、针碲金银矿为代表的金、银碲化物是以金属液滴的形式捕获的熔融包裹体,该过程经历了黄铁矿表面吸附与还原、继而液滴的形成-生长-捕获-结晶的过程。金属液滴能从金不饱和的流体中汲取金,代表了一种金的高效富集机制。
谢卓君的报告题目为“卡林型金矿不可见金及表征技术”。该报告聚焦卡林型金矿中金的赋存状态这一关键问题,以美国内华达以及我国贵州地区的多个矿床为例,对含金黄铁矿综合联用微米尺度(电子探针/激光剥蚀-等离子质谱,EPMA/LA-ICP-MS)及纳米尺度(透射电镜,TEM)矿物微区分析手段,得到了以下新认识:(1)金最初以晶格金(非纳米金)形式进入黄铁矿,这种金未饱和状态下的成矿富集对于形成大型卡林型金矿至关重要;(2)在后期热事件影响下,早期亚稳态黄铁矿会发生稳态化,形成纳米金颗粒;(3)随着关键金属成矿研究的不断深入,稀有、稀土、稀散元素的赋存状态及富集机制亟待研究,这就需要在传统的微米级尺度研究基础上,引入纳米甚至原子级的研究,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FIB-SEM)技术即为连接微米和纳米尺度矿物微区分析的桥梁。
(青年工作委员会 杨炎申 刘鹏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