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 ‖ 第十九期青年矿床网络论坛报道

  

  2021年3月6日,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参与主办的第十九期青年矿床网络论坛成功举行。斑岩铜矿床一般形成于岛弧或陆缘弧环境,然而近些年的研究发现这类矿床也可以在碰撞环境中形成。本期论坛以“碰撞造山环境斑岩铜矿”为主题,主讲人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孙祥教授和郑远川教授,主持人为合肥工业大学汪方跃副研究员。本次会议使用腾讯会议平台,在线参会人数有260余人。

  孙祥的报告题目为“碰撞带斑岩铜矿成矿深部过程与浅部流体作用”。该报告讲述了碰撞环境斑岩成矿的三个关键问题:(1)碰撞环境中斑岩系统的水从何而来?(2)碰撞环境斑岩蚀变分带特征及控制因素是什么?(3)斑岩系统的金属硫化物沉淀主要控制因素是什么?孙祥教授以青藏高原冈底斯带典型斑岩矿床为例,从岩浆源区、蚀变分带和金属沉淀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得到了以下三个新认识:(1)冈底斯带朱诺斑岩铜矿区发育超钾质煌斑岩、高镁闪长岩以及成矿高Sr/Y斑岩,这为超钾质/高镁闪长质岩浆诱发新生下地壳注水熔融模型提供了新的证据。在冈底斯东段斑岩铜矿带识别出沿弧方向中生代-中新世岩浆岩同位素变化规律,为印度板片撕裂诱发中新世斑岩成矿模型提供了新的证据。(2)碰撞型斑岩铜矿精细蚀变填图显示这类斑岩蚀变系统蚀变与俯冲型不同,早期钾化蚀变被晚期绢英岩化蚀变强烈叠加,低温热年代学研究发现这种蚀变叠加与成矿期快速隆升有关。(3)通过斑岩铜矿含矿石英脉的CL、流体包裹体与同位素研究提出Cu沉淀晚于钾化阶段或与青磐岩化、绢英岩化同期,降温是金属巨量沉淀的关键因素。

  

  郑远川的报告题目为“碰撞环境重要斑岩铜矿发育的关键驱动机制”。该报告基于碰撞斑岩型铜矿成矿要点和世界上四个最典型的碰撞斑岩成矿带的详细研究,提出以下三个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1)同为源自加厚下地壳的埃达克质斑岩,但岩体间成矿规模差异巨大的关键控制因素是什么?(2)碰撞岩浆作用持续时间长,但成矿期却相对集中,在短时间爆发性成矿的关键驱动机制是什么?(3)碰撞环境的新生下地壳熔融模型是否也适用于俯冲环境?郑教授从岩浆源区对碰撞型斑岩铜矿成矿规模的控制、碰撞型斑岩铜矿成矿的关键驱动机制及新生下地壳模型是否适用于岛弧环境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细致讲述,并得出以下关键结论:(1)新生下地壳含铜硫化物预富集更利于碰撞带大型-超大型斑岩铜矿发育;成矿规模和铜同位素值正相关,显示铜同位素可能有较好的找矿和找矿潜力的应用前景;(2)超钾质岩注入富硫化物新生下地壳是触发碰撞斑岩铜矿成矿的核心驱动机制;(3)碰撞带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模型仅在特殊条件下才适用于俯冲型斑岩铜矿,即高氧逸度和富水超钾质岩注入富硫化物新生下地壳。

  (青年工作委员会 李健、刘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