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第十五期青年矿床网络论坛

  

  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参与主办十五期青年矿床网络论坛于9月26日成功举行。此次论坛是该系统活动的第二季第一期,有幸邀请到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柏中杰研究员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陈康副研究员作学术报告。活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高剑峰研究员主持,共计230余名青年学者参加了此次网络论坛。 

  陈康副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俯冲带岩浆演化过程中亲铜元素行为:对大陆地壳生长和斑岩型铜矿的启示”。该报告围绕大陆弧根部存在富集Cu堆晶层这一假说的检验,阐明了大陆地壳亏损富Cu且低Cu/Ag的机制,探索了岩浆演化过程中硫化物饱和的具体过程和影响因素。并提出:(1)大陆弧岩浆演化早期就发生硫化物饱和,形成的堆晶层代表了一个富Cu且高Cu/Ag比值的储库,继而拆沉至地幔中,形成了一个亏损Cu且低Cu/Ag的平均大陆地壳;(2)由于硫化物饱和较晚,大陆弧岩浆具有更高的Cu含量,且大陆弧岩浆和平均大陆地壳具有相似的Cu含量;(3)大陆弧比岛弧更早发生硫化物饱和的主要因素可能是压力和溶体中FeO的含量;(4)原始MORB具有比原始弧岩浆更高的Cu含量,指示俯冲板片对弧岩浆的Cu的贡献有限。最后,针对这一假说,陈康老师还阐述了若干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 

  柏中杰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钒钛磁铁矿岩浆通道成矿作用”。该报告详细阐明了钒钛磁铁矿的研究背景,对比了攀西、Skaergaard以及Bushveld的母岩浆成分,利用MELTS分析了Fe-Ti-V氧化物具体富集成矿机制,并提出:(1)形成超大型钒铁矿的关键因素包括含Fe-Ti的母岩浆、较高的氧逸度及利于Fe-Ti氧化物富集沉淀的岩浆通道系统等;(2)有效的找矿标志有区域上共成因的玄武岩Fe-Ti含量低或玄武岩斑晶含Fe-Ti氧化物熔融包裹体。最后柏中杰研究员也提出了这一研究方向中有待解决的若干个科学问题和面临的主要挑战 

  (青年工作委员会 李健、鲁隐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