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第二十期地球化学空中会议报道
2020年9月20日上午10:00,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参与主办的第二十期“地球化学空中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会议以“水”为主题,邀请来自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夏小平教授级高工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胡森副研究员主讲,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高剑峰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秋立研究员担当主持。本次会议继续使用腾讯会议平台,吸引近800位海内外学者学生在线参会。其中,腾讯会议平台在线人数近200人,蔻享学术平台累积点击量约600次。
水是地球的“血液”,对各种矿物岩石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地质过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名义上的无水矿物(如橄榄石、辉石等)是地幔的主要组成矿物,其水含量研究吸引了大量关注。地壳不同构造环境下产生的岩浆具有不同的水含量,但目前岩浆的水含量主要依靠主、微量元素来间接判断,缺乏有效的直接表征手段。锆石是岩浆岩中广泛存在的副矿物,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以保存其形成时原始的地球化学信息,是U-Pb,U-Th/He年代学以及Hf-O-Li等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理想对象,其研究已经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锆石学”。受限于测试方法,锆石中水含量的相关研究一直滞后。夏小平教授级高工利用CAMECA IMS1280型高精度大型二次离子质谱仪,通过改进其液氮冷却和样品制备方法,有效地降低了仪器分析时水的本底,在国际上首次把应用该类仪器测试名义无水矿物的水含量的背景值降至10ppm以下。在此基础上,成功建立了锆石水含量和氧同位素的同时测定方法。通过一系列锆石样品的研究,夏小平教授级高工发现锆石中的水是通过与REE、Al等多种微量元素的耦合而进入矿物晶格中,与岩浆水含量具有明显相关性,可以有效示踪岩浆分离结晶、去气等过程中水含量变化,并具有判别俯冲、碰撞等构造背景的潜力。
火星水和挥发分的来源和演化是火星科学的研究热点。胡森副研究员从太阳系演化的角度,探讨了火星与类地行星水和挥发分的来源,介绍了最新研究进展及存在的争议,并提出了解决争议的思路。胡森副研究员通过对火星陨石的水、挥发分、氢和氯同位素的研究,指出火星在距今约2亿年前还存在液态水,并且其浅表水具有富集氘和37Cl的同位素特征,可能具有一定盐度;火星幔与地幔相比,贫水和氯,硫含量与地幔相当。
两位老师的报告不仅展示了各自最新的研究成果,还分享了在求学、求知道路上的心路历程,彰显出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科学态度,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
本次会议为“地球化学空中会议室”第一季的“收官战”。报告开始,会议的召集人中国科技大学黄方教授对第一季的学术活动进行了回顾;报告尾声,会议的另一位召集人南京大学李伟强教授对后期活动进行了展望。众多海内外学者也为“地球化学空中会议室”的发展提出了宝贵建议。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报告和交流,会议圆满结束。
期待下一季“地球化学空中会议室”与你重逢!
(青工委 齐有强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