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第十六期地球化学空中会议

  

 

  2020年7月19日上午10:00,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参与主办的第十六期地球化学空中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会议以“微生物地球化学”为主题,主讲人分别为北京大学长聘副教授刘娟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冯晓娟,中国科技大学黄方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晏宏研究员分别担纲主持人。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会议参会人数创下历史新高,在Zoom和蔻享学术平台累积点击量约5000人次。 

  铁元素循环是各圈层相互作用的重要驱动力,也是无机和有机的连接纽带。刘娟副教授以“微生物驱动的铁循环”为题,向大家讲述了(1)铁氧化物-微生物界面电子传递的分子机制;(2)该电子传递过程驱动铁氧化物矿物晶相转化的微观机制。报告中,刘教授首先结合嗜中性铁氧化菌Sideroxydans lithotrophicus ES-1介绍了微生物利用铁氧化物矿物作为电子和能量来源的微观机制。经由ES-1利用细胞色素蛋白组成的跨膜电子传递链,实现胞外钛磁铁矿与胞内物质之间的电子传递,该过程受控于矿物的氧化-还原电势;其次,刘教授介绍了微生物异化铁还原产生的亚铁离子催化水铁矿晶相转化的分子机制,阐述了相变过程中,中间介体活性Fe(III)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次生矿物矿相和相对比例的调控机制。 

  冯晓娟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湿地中的铁-碳交互作用”。全球湿地面临巨大的退化和干旱化风险,严重影响湿地土壤碳库的储量和稳定性,因此研究湿地有机碳对干旱的响应十分重要。湿地中亚铁离子的浓度较高,在湿地干旱过程中经历强烈的氧化还原转化,且与有机碳存在强烈交互作用,因而研究铁-碳交互作用对探究湿地碳循环对干旱的响应意义重大。冯研究员在报告中指出,在湿地干旱过程中,以亚铁氧化为核心的“铁门”机制可以对抗“酶栓”机制,从而加强土壤有机碳的保存;“铁门”机制广泛存在于不同的湿地土壤中,但是其作用强度受到铁还原/氧化强度的调控;泥炭藓湿地土壤中较强的铁还原过程可能增加CO2排放,但是酚氧化酶促进有机质聚合反应也可以增加被铁保护的有机碳。  

  两位老师的报告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讲解和会后解答清晰明了,体现了“硬核科学家”(Hard Core Scientists)的风采。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讲解和问答,论坛圆满结束。 

  (青工委 朱经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