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第十四期青年矿床网络论坛
2020年7月11日上午10:00,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参与主办的第十四期青年矿床学家网络论坛有幸邀请到来自西澳地调局的吕勇军研究员以及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王瑞教授作学术报告。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陈华勇研究员主持。
吕勇军教授的报告题目为“How mineral systems research can lead to discovery of economic deposits”。该报告基于吕勇军研究员及其合作者近年来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找矿勘查实践,从成矿系统的角度对缩小靶区进行了细致的案例分析。首先,吕勇军研究员依据澳大利亚Yilgarn地区的Nd同位素填图和我国西藏拉萨地体以及三江地区的Hf同位素填图的结果,指出岩石圈结构控制了区域尺度的矿床分布,并且基于这一特点,提出使用同位素填图就可以有效地缩小找矿靶区。其次,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吕勇军研究员提出部分全岩地球化学以及矿物化学指标可以有效地区分成矿与贫矿花岗岩,基于此,找矿靶区可以得到进一步的缩小。此外,吕勇军研究员还指出,有利的地球动力学机制是导致岩浆具有良好成矿性的关键。最后吕勇军研究员总结提出,成矿事件是有利的岩石圈结构、富矿岩浆以及有利的地球动力学事件耦合的结果,以上三个条件组成了成矿系统的关键部分;成矿系统研究可以很好地将理论研究与勘查实践进行结合,通过不断地缩小与圈定找矿靶区,最终达到高效指导找矿勘查的目的。
王瑞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大陆碰撞带斑岩成矿高水和高氧逸度来源探讨”。该报告基于王瑞教授及其合作者近年来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围绕大陆碰撞环境斑岩型矿床的成因这一关键科学问题,探讨了大陆碰撞带内高的岩浆水含量以及岩浆氧逸度来源以及对斑岩成矿的关键控制作用。王瑞教授首先介绍了经典弧环境下成矿斑岩水的来源以及高氧逸度的成因,即主要受控于大洋板片和沉积物的俯冲脱水交代引发的地幔楔部分熔融,但这一模型显然无法解释碰撞环境下成矿斑岩的形成机制。冈底斯带内的成矿斑岩具有富水(>4.5 wt. %)和高氧逸度(ΔFMQ = +1 到+3)的特征。首先,针对冈底斯带内成矿岩浆低的锆饱和温度和普遍残留继承锆石,证明是加水熔融的产物,需要引入外来水。外来水的来源主要为印度板片俯冲脱水和超钾质岩浆供水,王瑞教授重点报道了被超钾质岩改造的冈底斯中下地壳麻粒岩包体,石榴子石中大量富F-Ti金云母包体以及高Si白云母的发现证实存在幔源超钾质岩浆供水,这可能是引发新生下地壳重熔的主要机制。其次针对成矿斑岩高氧逸度成因,王瑞教授重点分析了当前时兴的几种机制以及适用条件,包括:1.富水岩浆易形成高氧逸度(即岩浆自氧化);2.地壳增厚的高压环境下石榴子石的分离结晶会导致高的岩浆氧逸度,重点讨论了被大家忽略的角闪石分离结晶引发的氧逸度效应;3.大陆俯冲蒸发盐岩和碳酸盐岩所释放氧化流体交代了西藏岩石圈地幔和下地壳;4.相对氧化的超钾质岩直接参与成矿斑岩的形成。王瑞教授总结提出,碰撞环境下具有形成大型/超大型斑岩矿床的有利条件。
两位老师的报告分别从成矿系统以及成因机制两个角度深入系统地介绍了斑岩型矿床最前沿的勘察/研究方向,引起了参会者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让大家受益匪浅。
(青年工作委员会 杨炎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