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第十五期地球化学空中会议
2020年7月5日上午10:00,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参与主办的第十五期地球化学空中会议室如约而至。本次会议主题为“升维冰雪”,由南京大学庞洪喜教授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耿雷教授主讲,南京大学李伟强教授与中国科学院西安地球环境研究所晏宏研究员主持,参会人数约750人。
庞洪喜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南极冰穹A雪冰三氧同位素示踪”。南极内陆地区雪冰记录了平流层Δ17O异常信号,为重建对流层-平流层相互作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庞教授通过对南极内陆地区Vostok和Dome A冰穹的对比研究,提出Dome A可能是记录平流层Δ17O信号的最理想地区,因而可以用Dome A冰芯的过量氧-17记录重建平流层-对流层相互作用的历史。此外,由于目前对平流层水气Δ17O值尚不明确,且高空气球冷阱空气采样和测试都存在一定问题,因而庞教授提出,通过地面观测诸如平流层入侵事件,从而捕捉平流层Δ17O信号,可能是未来工作的重点之一。
耿雷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冰芯记录中的硫氧非质量分馏”。冰芯记录是否可以反映新冠病毒的爆发?耿教授首先以该问题为引子向大家阐释了冰芯研究的科学意义,即其可作为大气成分和气候变化的“见证者”。其次,他分别从硫和氧同位素的角度探讨了冰芯记录对气候环境的指示意义。冰芯记录中的Δ33S信号主要与SO2光化学反应有关,而全球大氧化事件之后的Δ33S的出现则代表着火山喷发影响到了平流层,冰芯中Δ33S波动则可能与平流层光化学强度、光化学氧化和OH氧化的相对贡献和传输过程的混合等因素影响。为了查明硫的非质量分馏的生成机制,耿教授团队开展了烟雾厢实验,模拟重现了冰芯中观测到的Δ33S和Δ36S系统性变化特征。氧同位素非质量分馏是在臭氧生成过程中产生的,而大气臭氧光化学反应会将其中的Δ17O信号向其他氧化剂转移,因而冰芯Δ17O记录可以用于大气氧化能力重建。
两位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引人入胜,除了分享学术思想之外,还展示了不少极地的野外照片。报告结束后,两位主讲人耐心地回答了与会者的提问,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
(青工委 朱经经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