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第十三期青年矿床网络论坛

  

  2020年7月4日上午10:00,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参与主办的第十三期青年矿床网络论坛开讲,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赵新福教授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侯通教授主讲,南京大学王国光副教授主持,参会人数达到350余人。 

  赵新福教授的报告题目为“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概念、争议及找矿意义”。报告围绕IOCG矿床的定义、与相关类型矿床的关系、及找矿意义等多个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的讲述,介绍典型IOCG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及判别标志,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IOCG矿床与IOA和矽卡岩矿床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赵教授认为,沉积盆地(火山-沉积建造)、区域同时代幔源岩浆活动(例如,双峰式岩浆作用)、构造及异常的地热梯度(大范围流体循环/混合)的共同作用形成IOCG矿床的关键因素。同时又以我国康滇成矿带中的典型IOCG矿床为例,介绍区内矿床的成岩-成矿年代学格架、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流体性质及演化特征,并最终建立了扬子板块西缘古元古代IOCG矿床的成矿模式。 

  侯通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与IOA(铁氧化物–磷灰石)矿床形成”。该报告围绕IOA矿床成因这一关键科学问题,通过对IOA矿床一些关键特征的把握(矿石广泛发育气孔状构造,铁氧化物具有低Ti特征,磷灰石具有富F特征),从实验岩石学角度入手,依据IOA矿床的成岩成矿环境,模拟了富Fe–Ca–P熔体的形成。经过一系列实验,侯通教授总结提出,液态不混溶作用在IOA矿床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挥发分(如H2O、F等)的参与以及相对氧化的条件是导致初始岩浆发生不混溶作用分离产生贫Si、富Fe-Ca-P熔体,从而形成IOA矿床的关键。 

  IOCG与IOA矿床过去曾被统归为IOCG矿床,两位老师的报告分别从矿床学以及实验岩石学的角度系统地介绍了IOCG与IOA矿床的特征以及可能的成因机制,让参会者们受益匪浅。同时,两位老师也均提到,这两类矿床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大量科学问题等待更多研究者们的参与。 

  (青年工作委员会 李健、杨炎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