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期青年矿床网络论坛成功举办
第十一期青年矿床学家网络论坛于6月20日通过Zoom网络会议形式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王庆飞教授和东华理工大学的冷成彪教授主讲,由合肥工业大学汪方跃副教授主持,参会人数330余人。
王庆飞教授以 “大陆碰撞带造山型金矿:时空分布、矿化样式、物质来源、构造驱动”为题,围绕特提斯成矿域内的造山型金矿的时空分布和成矿背景,控矿构造和矿床地质,连续成矿模型和热力学机制,构造-水岩反应沉淀机制,流体/同位素和物质来源以及构造成矿动力学六大重要科学问题做了精彩的报告。该报告是基于王庆飞教授团队近年来在造山型金矿方面的研究进展。报告总结提出:(1)青藏高原大陆碰撞造山环境形成了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挤压环境金矿带、哀牢山造山带剪切环境金矿带和喜马拉雅造山带伸展环境金矿带三条主要矿带,三条矿带中金矿化存在由中成石英脉型(挤压系统)到中-浅成浸染型(走滑系统)、浅成细脉-浸染型(伸展系统)的系列演化,受水岩反应的物理和热力学机理控制;(2)造山型金矿受板块尺度构造事件控制,金矿形成多与板块会聚速率骤降同期,与大洋或大陆板块的回撤或断离等突变事件引发地幔扰动有关;(3)金矿化一般发育于青藏高原发生加厚地壳的边缘地带;4、O-D同位素、PGE组成和成矿背景等综合分析显示造山型金矿成矿物质来源的主体可能为富集地幔或是大洋俯冲沉积物。
冷成彪教授的以其团队近年来一系列的科研成果为基础,做了题为“斑岩矿床的剥蚀与保存”的报告。报告围绕斑岩型矿床剥蚀作用与保存机制的科学问题,详细阐明了形成时代较为古老的斑岩型矿床在形成深度较浅的情况下是如何被剥蚀或何种机制使其得以完好的被保存。冷成彪教授较为详细的介绍了这项研究工作的意义,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技术手段主要是通过低温热年代学、数值模拟方法(HeFTy、QTQt、4DTherm)去获得斑岩型矿床的剥蚀速率(m/Myr)和剥蚀量等参数。另外,冷成彪教授列举了藏东南中甸斑岩成矿带中普朗、雪鸡坪和地苏嘎三个典型斑岩矿床(点)的实际研究情况,可以看出低温热年代学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可以较为有效的还原斑岩型矿床被剥蚀和保存的全过程。通过上述内容的综合分析,他认为侵位较深的成矿系统也是较为适宜的研究对象(例如:斑岩型W-(Mo)、斑岩型Mo、胶东Au和石英脉型W矿床等),使用较为合理的采样策略,结合数值模拟方法,也可较好的反映这些矿床的剥蚀和保存机制。
两个报告都清晰、系统地阐述了所研究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及主要研究进展,给予参会者极大的启发。报告结束后两位老师均认真地回答了大家关注的问题,使大家受益匪浅。
(李健、杨炎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