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2018年全国科普日活动——认知地球 亲近自然 科教助学

  

  为贯彻落实中国科协、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和中科院联合发布的《关于举办2018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的通知》要求,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跨越提升,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于914-18日分别在南京、西安、北京、广州、武汉和贵阳6地同步举办主题为“认知地球 亲近自然 科教助学”的全国科普日活动。活动得到了各会员单位的大力支持,受到了当地学生和公众的广泛好评。 

南京分会场 

  2018916日,在南京大学校园内,在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葛晨东教授的主持下,一场精彩的科普讲座开始。主讲人为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陈颙院士,讲座的题目为地震与地质灾害。讲座吸引了来自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的200多名师生。 

  陈颙院士以最近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台风作为开场,阐述了台风的形成原理;随后介绍了星体的分类,星体可分为活动星体和死亡星体,其中活动星体中存在热对流,热对流可引发板块的活动,导致地震发生。接下来,陈颙院士分两个部分向大家介绍地震和地震灾害。 

 

陈颙院士做科普报告  

  第一部分主题为地震灾害。陈颙院士展示了世界七大奇迹的照片,但是除金字塔以外的其他六大奇迹,都被地震所破坏。1755年前,葡萄牙的首都里斯本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但是被1755年的里斯本地震所毁,这次地震之后,葡萄牙开始衰落,并且这次地震影响到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哲学。陈院士还向同学们介绍了1920年发生在宁夏海原的8.5级地震,并通过图片展示了地震的破坏性:地震产生的断层把长城错开,地震产生的地裂缝把树错开。陈院士列举的三个例子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了地震的危害性。 

  第二部分内容围绕减轻地震灾害展开。陈颙院士详细介绍了地震的三个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地震的工程属性,陈院士举例说明了高质量的建筑能够化解地震灾害,如昆新机场位于断裂带上,汶川地震过后,云南省地震局采用隔震垫等设计,有效减缓了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台湾101大楼顶楼的巨大钢球,利用摆动来减缓建筑物的晃动程度;新疆偏远地区的安居房,595级以上地震后,房屋仍然没有倒塌。接下来陈院士又从社会属性来介绍,陈院士自身曾经历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他描绘了地震发生后的社会场景,幸好有人民军队的出现维护了社会的治安和稳定。接下来向我们介绍了地震预报的难度,并且告诫我们减灾从社区做起,国民防震减灾的意识需要提高,并且要及时辟谣。最后是地震的自然属性。陈院士从科学认识驱动、军事驱动、能源驱动和深地计划驱动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地震的自然属性。 

  陈院士讲授完成后,进入现场提问环节,同学们积极踊跃地举手提问,陈颙院士耐心解答并向同学赠送了纪念书籍。 

  讲座结束时,会场想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师生们对陈院士深深的敬意和感谢。

                                                               现场学生向陈院士请教问题                                                              

广州分会场 

  由于台风的影响,广州分会场的活动延至918日下午举行。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地学与资源科普基地,来自广州汇景实验学校的150名学生在此开展课外教学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是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联合广东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共同组织的“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之一。 

  在三位研究所老科学家的带领下,学生们首先参观了标本陈列馆。馆内陈列了很多珍贵的矿物、岩石、古生物化石标本,以及显微镜等简单的操作仪器。学生们一进入展厅就被这些珍贵的标本和仪器所吸引。三位老科学家用生动易懂又不失科学严谨性的语言向同学们详细讲解了各种岩石、矿物、古生物化石标本、矿产资源用途等科学知识。例如记录着地球气候与环境变化信息的岩石地层、隐藏巨大能量的可燃冰、极具观赏价值的各色各态的水晶玛瑙、蕴含大量生物起源发展信息的古生物化石等。同学们听着科学家的讲解,不时进行提问,表现出对科学知识与活动强烈的兴趣与探索精神。 

  

参观的学生与科普人员合影 

  参观完标本陈列馆,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同学们依次参观了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烟雾舱和14C专用加速器质谱仪,近距离观摩大型科学仪器与实验平台,聆听专业科研人员的讲解。通过观察与讲解,同学们初步了解到了科学实验原理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环境的实际用途,拉近了与科学的距离。  

   

参观实验室

参观陈列馆 

  最后,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朱照宇研究员作了题为“212万年前黄土高原的占领者”科普报告。朱照宇研究员基于本团队在Nature上发表的关于早期人类起源与迁徙的最新科研成果,深入浅出地讲述了212万年前黄土高原已出现早期人类的科学证据与重大意义,使同学们初步认识了地球环境变迁和人类演化发展过程。朱老师的科研精神让同学们感触颇深,大家也切实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魅力。 

科普报告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科学研究并非想象中“无趣”,而是充满着无限奥秘与探索的乐趣。此次“全国科普日”活动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开展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性与趣味性并存,激发了初中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与憧憬,同学们表示期待再次来到科普馆和实验室与科学家们探讨学习。 

北京分会场 

  915-16日,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承办的2018全国科普日活动北京分会场拉开序幕。来自北京市内的20余名中学生参加了此次活动。此次活动是以亲近自然 认识火山为主题的野外科普考察,我会副秘书长刘强带队并负责科普讲解。 

  915日上午,从北京城区出发,前往第一个目的地——山西大同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下午,刘强带领大家进入火山地质公园园区,为大家介绍了大同火山群的地质情况,并带大家实地考察了参外形各异的东坪山、老虎山、金山、狼窝山、昊天寺山等火山锥,并远观了黑山、阁老山、牌楼山等火山锥。在由熔岩和火山碎屑物组成的火山渣锥剖面上,刘强教大家认识了形状各异的火山弹、火山砾、以及气孔状和致密的玄武岩。晚上,刘强还作了题为“寻找中国火山区的美丽地貌”科普报告,向大家介绍了分布在中国各地的典型火山区的地质地貌景观。 

在大同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东坪山火山锥近距离观察火山弹出露剖面 

参与活动的人员在老虎山合影 

  916日上午,活动队伍前往张北县台路沟乡大圪垯村、后花村考察汉诺坝玄武岩中发育的柱状节理,围绕柱状节理的形成机制,大家开展了热烈的讨论。      

张北县台路沟乡大圪垯村玄武岩柱状节理出露点

后花村壮观的玄武岩柱状节理   

  下午,大家前往张家口市崇礼区接沙坝,考察汉诺坝玄武岩中的地幔橄榄岩捕掳体。世界级的地质景观让参加活动的家长和孩子们兴奋不已,不仅在黄绿色的橄榄岩捕掳体面前叹为观止,而且还纷纷动手去挑选“宝石级”的橄榄岩晶体。 

张家口市崇礼区接沙坝地幔橄榄岩捕掳体出露地点的合影 

  为期两天的科普考察活动在欢声笑语中圆满结束,家长和孩子们纷纷表示以后还想参加此类地质考察活动。行在田野,学于自然,寓教于乐、受益匪浅。 

武汉分会场 

  在全国科普日到来之际,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联合举办了“认知地球,亲近自然,科教助学”为主题的系列科普活动,活动的内容包括学术海报和科普海报展、矿物岩石标本展、古生物化石展以及地震监测模拟实验和课内外科普讲解等多项内容。 

  校内的科普展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院士长廊举行。展览吸引力很多在读的学生、老师和部分市民以及外国友人,他们都兴致盎然,细致观察,并不是提问。尤其是2018级的新同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激动的说:没想到以前只能在书上看到的化石、矿石,现在竟然就在我手上!  

校内的科普展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院士长廊举行     

市民参观展览拍照    

学生感受奇石        

小学生学习用地震仪检测地震波 

  校外的科普活动在武汉中国奇石馆开展。由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的两个社团——地球科学俱乐部和天文爱好者协会组成的“奇石科普讲师团”,带领25名小学生认识陨石,开启矿物之旅。学生们动手实践,细细体会,仔细观察,收获颇丰。校外的科普活动得到了社会媒体的关注,长江日报对此次科普活动进行了报道。

国内媒体进行了活动报道

西安分会场 

  在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主办的2018年全国科普日活动中,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承办的西安分会场于2018915日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成功举行。活动的主题是“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科学奥秘”。来自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求真科学营、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师生和家长,以及社会公众共120余人参加。 

活动现场 

  风雨交加的天气没有阻挡大家前来参观的热情。科普活动在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鲜锋副主任的开场致辞中拉开序幕。随后,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的张宁宁研究员和刘成程研究员分别以“PM2.5与空气污染”和“走近南海,看美丽砗磲讲述千年风雨”为题,呈上了两场精彩的科普报告,生动的讲解、幽默诙谐的语言引来大家阵阵掌声。报告后,大家还参观了加速器质普中心、岩心库、树木年轮、砗磲及气溶胶实验室等。各实验室的工作人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实验室的情况,耐心解答参观者提问的问题。下午,大家又冒雨实地参观了位于长安区的雾霾综合观测治理塔。张宁宁详细介绍了净化塔的设计与工作原理,以及净化塔目前对治理雾霾产生的良好效果。净化塔蕴含的高科技引起了参观人员们的浓厚兴趣,大家踊跃提问,并与净化塔合影留念。 

贵阳分会场 

  914日,“认识地球亲近自然 科教助学”2018年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全国科普日活动在贵阳林海中学举行。活动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和民盟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支部联合主办 

参加活动人员和林海中学部分师生 

  林海中学是2003年经国家教育部门批准成立的一所民办中学,地处偏僻的贵阳市南明区小碧乡猫洞村。由于当地的几个村的回迁安置房正在修建当中,现仅有学生20多名,均为花溪、南明、龙里及其它地区的农民工子女,其中有80%为留守儿童。这次活动为孩子们带去精彩的科普讲座和科普书籍,旨在孩子们认识地球,亲近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活动开始,学会秘书处副处长郭盛代表学会向林海中学捐赠了科普书籍和读物。赠书仪式结束后,中科院地化所月球与行星科学研究中心的于雯博士做了漫话月亮:神话与现实的科普报告。围绕月球从何而来,如何演化,人类探测月球的目的及历程等科学知识,让孩子们觉得科学不再高冷,进而热爱科学,长大后能积极投身和致力于我们国家的月球和深空探测事业。于雯博士的讲解引人入胜,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讲座结束,学生和老师们踊跃提问,于雯博士做了悉心的解答,场面十分热烈。 

  活动临近结束,林海中学的师生们依依不舍,纷纷表示这次活动既学到了科学知识,又体会到了党和社会的关爱。参加活动的地化所的同志们也深深为林海中学师生在艰苦环境中所表现出的乐观向上以及对知识孜孜以求的精神所感动,希望此次活动能够为孩子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愿孩子们能有更好的明天! 

赠书仪式

于雯博士做科普报告 

    

   本次活动得到了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的大力支持,谨致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