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全国地质微生物学研讨会在武汉召开

  

2016618-19日,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承办的第五届地质微生物学专业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来自国内50余家科研院所的200余位专家与会,会议交流了35口头报告和80块展板。 

会议围绕6个专题进行了充分交流:(1)地质微生物古环境重建。该专题展示了气候和环境变化对生物过程和群落结构的影响,提出今后应加强微生物脂类合成途径、新菌株特征脂类化合物鉴定和甄别脂类化合物在降解过程中变化和保存等方面的研究;(2极端环境地质微生物。该专题重点介绍陆地热泉、湖泊、矿山酸性废水、高盐环境和海洋沉积物等不同极端地质环境微生物生态特征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微生物对极端环境条件的适应演化过程和机制,提出分子组学技术和经典微生物培养技术相结合对该领域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发展新的微生物培养技术,深入的学科交叉和融合对地微生物学发展至关重要;(3地质微生物环境修复。该专题展示了地质微生物对重金属(铬、铀等)的固定与转化过程、水铁矿还原转化与成矿过程、有机污染物(磺胺类、菲、五氯酚、芳烃等)降解转化过程。在随后讨论中指出,今后应加强土壤微生物定量方法的拓展与应用,矿物、污染物转化过程的生物作用与化学作用的相对贡献评估;(4)微生物-生源元素循环与全球变化。该专题讨论了微生物参与的碳、氮、磷、铁等元素循环作用过程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5)微生物-矿物相互作用。该专题以微生物-矿物相互作用及电子转移为核心,展示了经典光合作用之外的地表太阳能转化利用新模式,以及微生物对于矿物形成和矿物改造的调控作用,指出今后研究应重点考虑矿物膜光电效应、从基因层面揭示促进微生物-矿物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及其地学意义;(6)地质微生物能源转化。从微生物采油和煤炭微生物转化(液化或气化)两个方面探讨了微生物在采油以及残余油气化开采和煤炭气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和应用意义。随后讨论指出微生物采油应注重油藏内/外源微生物区分、功能微生物筛选,以及核心油藏微生物组成与功能分析,应加强煤生物转化菌群定向筛选、转化效率提高和煤炭原位生物气化过程中的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 

会议达成如下决议:(1地质微生物学专业研讨会以后每年召开一次,下一次会议将于20176月由中山大学组织召开;(2)将辑成本次会议的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出版。 

地质微生物学作为地质学和微生物学的交叉学科,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这次会议,充分展示和交流了我国地质微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凝练了相关科学问题,对于促进我国地质微生物学的学科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蒋宏忱,董海良,张传伦,王风平,刘同旭,顾继东,连宾,周蕾,陶秀祥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