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个人名单和主要事迹
先进个人名单:
王立本 邓吉牛 冯增昭 张文淮 李 忠 李胜荣
李 霓 陈 辉 倪 培 梁跃龙 薛纪越 董发勤
主要事迹
(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立本 男,1942年生,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所研究员,我会副秘书长,我国在国际矿物协会中的国家代表,新矿物与矿物命名专业委员会秘书。任职期间积极热心为广大矿物学工作者服务,积极配合学会工作,认真负责地完成学会所交予的工作,多次代表学会参加中国科协的活动,为沟通学会及时传递信息。几年来,为使国内矿物学家及时了解IMA动态,在不同刊物上及时发表了IMA矿物命名新原则,角闪石、沸石的分类命名新原则等,近来还整理发表了1995~2000年间经IMA-CNMMN批准并已公开发表的新矿物资料。在担任专业委员会秘书期间,一方面积极为国内学者申报新矿物服务,组织委员会成员评审有关新矿物的申报材料,帮助作者修改完善;另一方面协助主任委员评审国外的新矿物的建议材料(每年平均50~70份),并按规定及时送交IMA-CNMMN,很好地履行了中国在该组织中应尽的义务。几年来,重视和支持环境矿物学这一矿物学的新的学科发展方向,在推荐矿物学领域的中青年专家方面作了不少工作。协助学会组团参加了第18届国际矿物学大会的工作会议。
邓吉牛 男,1965年生,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研究员,元素地球化学区域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会。热心学会工作,为“西部矿产勘查开发中的应用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提供赞助费,参与会议的组织工作;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为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为西部大开发作出了突出贡献。
冯增昭 男,1926年生,石油大学教授,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侯德封奖评选工作委员会委员。热心学会工作,五年中组织和主持召开了3次“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积极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古地理学和沉积学的持续发展和创新;积极倡导和创办了《古地理学报》,并为学报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张文淮 女,1938年生,中国地质大学教授,矿物包裹体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7年来,积极组织协调包裹体专业委员会的工作。本届任期内,组织召开了三次地质流体及流体包裹体学术研讨会,精选出版了3本学术论文专集,为流体包裹体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李 忠 男,1964年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副研究员,沉积学专业委员会秘书。参与组织了一系列有影响的全国性沉积学学术会议,出版论文集1部,《沉积学报》特刊1期;作为主要组织者之一,与产业部门合作,组织了3次全国性的有关西部大开发和国家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方面的会议;为《沉积学报》出版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协助改版等;积极协助学会开展“侯德封奖”、两院院士等的申报推荐工作;协助主任制订了“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章程”,定期组织召开专业委员会委员会议。
李胜荣 男,1956年生,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成因矿物与找矿矿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组织了两次全国性学术会议;积极组织专业委员会与国际学者的学术交流;出版了《
李 霓 女,1967年生,中国地震局地质所副研究员,火山与地球内部化学专业委员会秘书。积极协助学会开展工作,及时上报学会所需要的工作材料,完成本专业委员会的社团重新登记和会费收取工作,协助主任委员开展有关火山的科普宣传,参与组织了3次火山学方面的学术会议。
陈 辉 男,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副编审,《岩石学报》编辑部主任。通过抓刊物的学术质量、编校质量与印装质量,使《岩石学报》在国内外的影响日益扩大,促进了我国地学界与国外的交流。该刊2000年进入SCI检索系统;同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一等奖;2002年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在2003年ISI公布的JCR的影响因子排名中,排于SCI收录的60种中国期刊中的第17位。
倪 培 男,1963年生,南京大学教授,矿物包裹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积极参与学会和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对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流体包裹体实验室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积极参与筹备和组织“第13届地质流体及流体包裹体学术研讨会”,使这次会议成功举行,同时组织出版了有关的论文集,对流体包裹体和地质流体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梁跃龙 男,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编辑,《地球化学》编辑部负责人。自负责期刊出版工作以来,提出了多项改革措施,如通讯方式、自排编辑、编辑部的现代化,使《地球化学》的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在国内5000种学术期刊中,其影响因子名列第28位,被引频次居62位;2003年获得了中国科协优秀期刊二等奖,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一等奖。他积极组织参与全国性的期刊评选活动,为期刊的发展作出了努力。
薛纪越 女,南京大学教授,矿物物理矿物结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积极协助学会的工作,认真负责专业委员会开展活动。2000年牵头组织的“世纪之交的矿物学会议”是近年来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全国性矿物学学术会议。这次会议联合了我会有关的6个专业委员会,在矿物物理、矿物结构、新矿物和矿物材料、环境矿物以及工艺矿物学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为学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董发勤 男,西南科技大学教授。积极参加工艺矿物学专业委员会的工作,为专业委员会的活动献计献策,为切实活动质量,多次调研,精心策划。同时在学会活动中,报告其成果,为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