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关于举办第二届地球与行星科学科普作品大赛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普及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推动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落地见效,激发广大地球与行星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大众对地球与行星科学的兴趣,用影像记录科学之美,弘扬科学家精神,打造新时代创新发展的科普之翼,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继2024年成功主办第一届地球与行星科学科普作品大赛后,拟定于2025年7月1日-11月30日举办第二届地球与行星科学科普作品大赛,现面向全国地球与行星科技工作者、在校学生(大、中、小学生)及社会公众征集原创性地球与行星科学科普作品。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大赛主题

本次大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征集高质量的、原创的和地球与行星科学有关的科普文章、摄影作品、科普视频和科普绘画等四类作品,特别欢迎与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沉积学相关主题的作品。征集内容以探索地球与行星奥秘、解读科研成果、展现科学之美、讲述科学故事、记录科研生活、弘扬科学和科学家精神为主,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家精神,让更多社会公众认识和热爱地球与行星科学。

二、主办及承办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承办单位: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编辑部

三、作品要求

作品应围绕地球与行星科学主题,在保持科学性的基础上可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坚持正确导向,传递正能量。

第一届大赛未获奖的作品,本次不得重复投稿。作者需在投稿时附上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和详细的联系方式(包括手机号和邮箱)。

(一)科普文章

围绕地球科学(包括地理学、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与行星科学的各方面进行自主创作,通过原创性科普文章向社会公众普及地球与行星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要求内容科学准确、图片不侵犯他人版权(文中所用图片一般应为原创,非原创需注明来源,未获授权不能直接引用其他公众号或网页上的图片),图文并茂(不鼓励没有图片的纯文字)、通俗易懂,字数不低于2000字(以2000-5000字为宜,word文档)。

高质量的科普文章,经活动组委会择优录用,优先发表在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的官方公众号或网站,并将推荐在学会会刊《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的科普栏目上发表。

(二)自然景观与地质现象摄影作品

以地球与行星为对象的原创性摄影作品,包括但不限于自然景观、地形地貌、精美矿晶、奇形怪石、显微结构、宏观构造、野外科考、室内分析等各种摄影作品,以展现地球之美、科学之美。要求投稿作品是作者的原创作品,未在其他评选活动获奖。格式为JPG文件,分辨率不低于300 DPI,大小在3M至10M之间最佳(最大不超过100M),既可以由单张图片展示静态瞬间,也可以由组图讲述相关过程;单张图片应注重图像美观及视觉效果,组图应注重连续性、完整性。图片需附说明,内容包括图片名称、作者信息、重点描述图片体现出的科学内容或科普知识,也可增加作者自身的感悟等,字数在300字以内(word文档)。

(三)科普视频

以短视频形式纪录和解读地球与行星科学知识,展示野外科考与室内分析过程,纪念和宣传从事地球与行星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弘扬科学和科学家精神等。形式不限制,鼓励创新形式,作品能科学、完整地表达主题思想,兼具科学性、知识性、通俗性、艺术性、趣味性,可以更多融入让人乐于接受的互联网元素。作品形式完整,时长3~5分钟,格式为MP4版本,视频画质清晰、分辨率不低于1080P,文件大小800MB以内,要求有标题、中文字幕和画外音解说,另附不少于300字的视频介绍(word文档)。

本次征集的作品须专为本次大赛创作的原创作品,而非单位的宣传片或特定场馆使用的科普视频,投稿之前未在其他平台发布且未在其他类似的竞赛活动中获奖,不存在版权纠纷。

(四)科普绘画

面向全国中小学生和社会大众征集原创绘画作品,作品必须为参赛者独立创作完成,不得抄袭或代笔。作品主题围绕地球与行星科学,题目可自拟,鼓励针对矿物、岩石进行创作。作品形式可为纸质绘画(需提交A3规格的电子扫描版)或电子绘画(如数字绘画、板绘等,需提交高清电子文件,分辨率不低于300dpi,格式为JPG或PNG)。投稿时仅需提交电子扫描版或高清电子文件,无需提交纸质原件;拟获奖者需在收到通知后统一寄送纸质原件(纸质绘画)或电子绘画的打印件(电子绘画),作品不予退还,请参赛者自行保留备份。

四、日程安排

作品征集时间:2025年7月1日‒8月31日。

评选和公示:2025年9月1日‒11月30日。

五、评选

(一)由科普工作委员会聘请相关专家组成评审专家小组,负责作品的评审(包括初审和终审)。

(二)由专家小组评选出的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作品,须经公示后才能授奖。

(三)评选标准:

1. 文章评审标准

(1)科学性:作品所写的内容是科学的、严谨的;

(2)准确性:作品要准确无误、清晰地表达科学信息;

(3)可读性:图文并茂,文字表述流畅,生动有趣,阅读性强;

(4)趣味性:作品的表达和呈现具有很强的趣味,让人过目难忘。

2. 视频评审标准

(1)创新性:围绕作品选题进行创作,整体构思新颖,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有创意;

(2)科学性:正确、清晰地表达科学内容,或正确讲述了相关领域科学原理;

(3)艺术性:设计思路清晰、完整,画面感强,视角独特,表达形式新颖;

(4)趣味性:通俗易懂、生动有趣。

3. 摄影图片和科普绘画评审标准

(1)科学性:作品所反映内容的独特性、创新性,信息的丰富性等;

(2)准确性:作品要准确无误、清晰地表达科学信息;

(3)创新性:作品构思新颖,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有创意;

(4)艺术性:作品的美观和视觉效果,构图、比例等;

(5)技术性:作品制备难度,获取图像难度,成像质量,绘画技巧等。

六、奖项设置

本次大赛拟设如下奖项(允许空缺):

一等奖作品8个(按照质量标准,可以空缺),其中科普文章、摄影作品、科普视频、科普绘画各2个,税前奖金800元/个;

二等奖作品20个(按照质量标准,可以空缺),其中科普文章、摄影作品、科普视频、科普绘画各5个,税前奖金500元/个;

三等奖作品40个(按照质量标准,可以空缺),其中科普文章、摄影作品、科普视频、科普绘画各10个,税前奖金300元/个;

优秀奖作品,不超过参赛作品总数的25%;

优秀组织奖不超过参赛单位总数的30%。

对一、二、三等奖作品颁发奖金和电子版荣誉证书(每份证书最多可列示10名作者姓名,作者排序由投稿团队自行确定。超过10名作者的团队,证书仅显示前10位作者信息,所有署名作者将体现在同一张证书上),并获得优先向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及相关部门推荐参加相关活动的资格;对获得优秀奖和优秀组织奖的颁发电子版荣誉证书。符合下列条件者可获电子版荣誉证书(视评审情况择优颁发):优秀指导教师:指导作品获二等奖及以上;优秀组织个人:成功组织10件以上有效申报。

七、投稿方式和要求

(一)参赛作品须在8月31日前投稿。

(二)请投稿人务必填写以下问卷,提交作者及作品信息。

点击链接或扫描图片二维码:

https://www.wjx.cn/vm/h401xmm.aspx


完成问卷后,将作品发送至对应组别邮箱(见文末联系人及联系方式),每件作品请同步提交参赛声明(见附件)。

(三)邮件主题及作品文件需按以下格式命名:

“第二届地球与行星科普大赛-参赛组别-作品名称-作者姓名”,示例:科普视频组作品命名为“第二届地球与行星科普大赛-科普视频-水星记-张三”。请严格按照要求投稿,感谢您的配合!

注:所有投稿作品都要求由投稿人独立完成,拒绝AI创作投稿。

八、注意事项

(一)参赛者应对其作品拥有独立、完整、明确、无争议的著作权,参赛稿件须为未公开发表或出版的原创作品,一经发现抄袭,取消参赛资格。参赛作品须保证是公开且不涉密,或须做脱密处理。因作品引发的泄密问题,由参赛者承担责任。

(二)参赛者应保证其投送的作品不侵犯第三方的包括著作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在内的任何权利。参赛作品涉及的名誉权、肖像权、著作权等法律责任均由参赛者承担。

(三)作者须实名投稿(可以用笔名,但要求填写实名信息),来稿即表示同意主办方公开发布全文,用于线上线下非商业宣传,且同意公布评委匿名或公开的点评内容。

(四)作者拥有作品的署名权,主办单位享有作品的其他权利,如展览、发布、宣传等使用权。参赛者同意授权活动主办方、承办方完全自主地对入围作品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与推广。参赛者一经入围,即视为同意授权大赛主办方、承办方可以将入围作品作为公益使用。作品经组委会推荐在其他媒体刊发的,由刊发媒体支付作者相应稿酬。

九、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一)科普文章联系人及电话:

刘强 010-82998240  13651105650

电子邮箱:kepu@mail.iggcas.ac.cn

(二)摄影作品、科普视频联系人及电话:

蔡佳丽  0851-84790971   18096053131

电子邮箱:caijiali@mail.gyig.ac.cn

(三)科普绘画联系人及电话:

黄娇娇  0851-84790971   15286071207

电子邮箱:huangjiaojiao@mail.gyig.ac.cn

联系地址及邮编: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林城西路99号地化所  550002


第二届地球与行星科学科普作品大赛.pdf

附件-参赛声明.docx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2025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