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选活动
第十届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评选公告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0-09-13     【字号:

2004年5月31日,在第五届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评选委员会主任刘丛强的主持下,按照规定程序顺利进行了第十届侯德封奖的评选。

本次共评选出10名获奖人。现将评选结果公告如下(以姓氏拼音为序)。

陈 斌 男,1964年4月生,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博士;请奖项目:华北中生代岩浆作用及其与岩石圈地幔演化的关系

获奖人主要学术成就有:1)确定内蒙古-北疆造山带中大部分古生代岩浆岩来自相当年轻(同位素亏损)的源区,它们代表显生宙期间大规模年轻陆壳增生。2)提出了与传统认识不同的观点:认为华北板块北缘与西伯利亚板块南缘最终在250~310 Ma期间碰撞缝合。3)初步认定华北以中酸性岩为主的中生代岩浆岩(特别是太行山与大别山地区)形成于一个复杂的壳幔混合过程,代表大规模年轻陆壳增生(与中生代富集地幔的部分熔融有关)。富集地幔的形成主要与早-中元古代以来地幔岩与来自软流圈和古俯冲大洋板片的流体/熔融体的交代作用有关。

传秀云 女,1965年10月生,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请奖项目:新型碳矿物相性状研究

获奖人主要学术成就有:1)在辽宁金刚石尾矿中发现了自然界线状碳(Carbyne)和由地质作用形成的管状碳(Fullerene)。2)在不充氯气和较低温度下,成功合成了CuCl2-GICs,并深入研究了GIC的合成机理,指出GIC金属原子与氯原子非计量关系,从缺陷化学角度分析了GICs的导电机理;发现GIC的磁学性能系由石墨的抗磁性转化为铁磁性或顺磁性。3)创造性地提出了以石墨层间化合物矿物材料的方法改善碳/碳复合材料的韧性,成功地以石墨层间化合物的合成与脱插构造了碳/碳复合材料的柔性界面,提高了碳/碳热结构件抗灾难性破坏的能力。

窦立荣男,1965年8月生,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博士;请奖项目:油气藏地质与地球化学

获奖人主要学术成就有:1)较系统地研究了松辽盆地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将其划分为生物气、生物降解气、热降解气与热裂解气。总结了松辽盆地天然气藏的分布规律。2)通过对二连盆地典型断陷边界断层连锁特征的研究,提出了简单型与连锁型边界断层生长模式,突破了“一个断陷是一个独立含油气系统”的认识,深化了断陷盆地油气地质理论。3)通过对苏丹Nugara坳陷中央隆起带上两个油田的地质地球化学分析,阐明了利用油、岩地球化学分析与和油藏的地质特征进行油源对比和原油充注方向分析,提供了可靠的含油系统划分方法。4)在苏丹跨国勘探中,建立了苏丹被动裂谷盆地的成藏机理和成藏模式,为发现一系列大型油田作出了突出贡献。并进一步将裂谷型含油气系统划分为三大类五种类型,丰富了我国陆相裂谷盆地的石油地质理论。

代世峰男,1970年12月生,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教授,博士;请奖项目:煤中伴生元素的地质地球化学习性与富集模式

获奖人主要学术成就有:1)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高硫煤中黄铁矿化的杆状菌落和蓝藻胶壳降解有机质,首次应用TOF-SIMS阐明了菌藻类等低等生物对高硫煤中硫的贡献;提出了高硫煤中硫的形成与演化模式。2)提供了中国煤中铂族元素地球化学习性、来源、迁移与富集的新资料;报道了煤中非硫化状态高含量的Fe、Cu等元素。3)首次在煤中发现火山灰作用形成的有机/无机混合物,指出它是一种高度混杂的特殊物质,并厘定了组构类型。4)分析了低温热液流体对煤中伴生元素的影响,发现贵州织金矿区煤层中高含量的Fe(2.31%)不是来源于黄铁矿,相当一部分来自硅质低温热液流体;表明这种流体对煤中主要伴生元素的再分配与赋存特征起决定作用。

刘志飞 男,1969年11月生,同济大学副教授,博士;请奖项目:中国新生代宏观环境的形成与演化:从青藏高原到中国南海

获奖人主要学术成就有:1)通过可可西里盆地岩石学和沉积学研究,提出了青藏高原于晚始新世至早渐新世大约40~30 Ma的早期快速隆升的观点,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认可。2)通过可可西里地区早新生代高原早期隆升及其气候效应与南大西洋大洋钻探成果的对比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早期隆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3)首次在南海建立了两百万年以来的高分辨率黏土矿物地层序列。

吴丰昌 男,1964年8月生,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请奖项目:云贵高原湖泊沉积物早期成岩地球化学与生态环境效应

获奖人主要学术成就有:1)揭示了湖泊沉积物中无机氮与磷的再生机理。发现污染湖泊中氮、磷与硅等营养组分在沉积物和水体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比未污染的湖泊强烈。沉积物孔隙水向上覆水体扩散通量的顺序为:SiO2>NH4>PO4。氮的迁移转化主要与有机质行为有关,磷的循环则主要受氧化还原敏感元素铁及其氧化物循环的制约。2)首次建立了碱性水解和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沉积物色氨酸含量的方法,并揭示了色氨酸与其他氨基酸组分在高原湖泊沉积物早期成岩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

夏群科 男,1972年4月生,中国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请奖项目:深部矿物的含水性和稳定同位素研究

获奖人主要学术成就有:1)证实了名义上无水矿物单斜辉石与斜方辉石在地幔内含水的重要性,揭示了中国东部上地幔中水的不均一分布;2)不仅证实名义上无水矿物是将地表水携带进地球深部的重要载体,而且发现了超高压变质矿物水含量在不同尺度上的不均一分布,为认识大陆深俯冲和折返的化学地球动力学过程提供了新的制约;3)发现了异常高的地幔氢同位素比值与微尺度(同一样品内部)的不均一性,提供了地幔内部流体特征与演化的新信息。4)揭示了中国东部地幔氢同位素组成存在不同尺度的不均一性,并指出不均一性起因于壳源流体的俯冲再循环和地幔内的去气作用。

张招崇 男,1965年7月生,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请奖项目: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中苦橄岩的发现与地幔柱活动的证据

获奖人主要学术成就有:1)确认了峨眉山大火山岩省存在原始岩浆成分的、剩余橄榄石堆晶成因的与演化成因的三种苦橄岩。2)证明苦橄岩及其共生的玄武岩的源区为地幔柱,且在上升过程中很少受到岩石圈地幔或地壳物质的混杂。根据不相容元素特征,指出源区为石榴石二辉橄榄岩;计算出部分熔融程度为7%左右,为国际岩石学界长期争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线索。3)发现了世界上罕见的高锇苦橄岩,并在锇来源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峨眉山地幔柱可能起源于核—幔边界;峨眉山大火山岩省具有诺里耳斯克超大型Cu-Ni-PGE硫化物矿床的成矿潜力。

郑洪波 男,1965年10月生,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请奖项目:西昆仑山前盆地演化反映的高原隆升和环境变迁

获奖人主要学术成就有:1)基于对沉积盆地矿物学、岩石学与沉积学的研究,提出了青藏高原北缘3.5 Ma加速隆升的认识,为青藏高原隆升历史提供了沉积学证据。2)通过系统的沉积相、古流向与岩相分析,提出叶城晚新生代山前盆地的演化模式,并揭示了盆地演化与高原隆升、环境演化的关系。3)通过系统的矿物学、地球化学与综合古环境分析,提出了塔里木盆地极度干旱化的历史及其与高原隆升的关系。提出西域砾岩中的粉砂岩条带是埋藏黄土的认识,从而提供了塔克拉玛干沙漠早期演化历史的直接证据。

郑建平 男,1964年5月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博士;请奖项目:华北东部深源岩石与岩石圈壳-幔动力学研究

获奖人主要学术成就有:1)提出了新生地幔物质对古老岩石圈地幔置换作用的机制,指出这种机制制约了中生代圈层相互作用过程中物质与能量的巨大传输与转变,为建立岩石圈减薄机制提供了新途径。指出中国东部岩石圈在中、新生代的不均匀巨厚减薄、地幔转型及其对区域构造-岩浆-成矿作用和地表地质的演化,是新生地幔物质主要沿深大断裂带等幔内薄弱带对古老岩石圈进行置换作用的结果,对近年热烈讨论的华北中新生代岩石圈减薄及其区域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研究有推动作用。2)在河南信阳中生代火山岩中发现了36亿年前的酸性麻粒岩包体,表明华北南缘元古代地质体之下有早太古代的下地壳,这一发现不仅对华北的早期演化、也对大陆地壳生长机制研究有启示。3)在Ia型宝石级金刚石中发现了流体包裹体;将其与金刚石不连续生长相联系,可以探讨克拉通地块内部增生过程中的地幔流体作用。

以上十名获奖者在评选委员会认真评审、讨论后,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产生。全部获奖者均符合本奖的奖掖条件,产生过程符合本奖“实施办法”所规定的程序。

本奖的评选工作始终遵循办奖宗旨,遵循“实施办法”所规定的公平、公正和鼓励创造性贡献的原则,为促进优秀人才的成长作出努力。

本奖始于1983年,由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现任名誉理事长涂光炽院士提议而设立的。经过三年的筹备工作,1986年举办首次评选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2002年经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审批,进入社会力量办奖序列。此前获奖的49名从事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的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大多已成为我国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科研、教学和生产的骨干,成为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促进了我国地球化学事业的兴旺发达。

本奖在经过了九届评选后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年龄,地球科学作为一门认知科学在出成果方面有一定的特殊性,经2003年我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讨论通过决议,将本奖的上限年龄由原来的35岁更改为40岁。本届是实行修改后“办法”的第一年。数十名高水平的申请者使评委们看到了丰收的前景。经过认真的评审、讨论与磋商,提出了增加获奖名额的建议,经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审议通过,将本奖每届获奖人数增加至十名,并取消原定每个学科两名的局限,但是依然实行“宁缺毋滥”的原则。

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为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推动学科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赞赏与支持。我们将继续作出努力,实践社会团体协助党与政府发展科学事业、促进出成果出人才的办奖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