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0-09-13 【字号: 小中大 】
2000年6月10日,在我会第四届侯德封奖评选委员会主任委员欧阳自远院士的主持下,顺利进行了第八届侯德封奖的评选。现将评选结果公告如下。 本届侯德封奖共有6人(以姓氏笔划为序)获奖。现将他们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公告如下: 叶 凯 男,1966年3月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请奖项目: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陆壳岩石的超深(>200公里)俯冲 突出成果是对榴辉岩极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创见,即在山东青岛仰口榴辉岩的石榴石中发现大量单斜辉石、金红石和磷灰石出溶,从而证明在出溶前的变质峰期至少部分单斜辉石转化成石榴子石结构。精细的晶体化学研究表明,它是极超高压(>5~7 GPa)条件下的变质产物,即原岩为大陆地壳物质的榴辉岩曾经被俯冲到地幔200 km以下的深度,比以往榴辉岩中柯石英和金刚石表征的80~120 km深度还大。辉石转变为石榴石结构已被公认为地幔中出现380~420 km地球物理界面的主要原因。因此,上述200 km深度仍然是最低的压力界限。其它成果还有超高压变质的钙硅酸盐岩、粒间柯石英、含磷高铝榍石和榴辉岩的变质变形作用等;已先后发表了十余篇论文,刊于国内外主要地学期刊上。 冯新斌 男,1968年2月生,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请奖项目:汞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 在汞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方面作出了突出成绩。主要成果是:较系统地研究了贵州煤中汞等多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分布和存在形式,为通过提高洗煤率来控制燃煤过程中汞的排放奠定了基础;和同事一道,首次测定了Hg、Br和OH自由基的气相化学反应速率常数,以及Hg与OH自由基相反应速率常数,为汞在大气和水环境中的化学动力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数据;较系统地研究了从不同含汞量土壤、湖泊和海洋表面汞的释放通量及昼夜变化规律,深化了对汞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的认识;在完善和建立环境样品中微量汞的分析测定和采样方面作出了贡献。 张 干 男,1967年4月生,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请奖项目:沉积记录中的有机类脂质与毒害有机污染物 在沉积物中天然有机类脂质和认为难降解毒害有机污染物研究成绩突出,协助有关人员开拓了我国古气候古环境研究的分子有机地球化学领域。取得的主要成果有:将有机地球化学生物标志物的理论和方法结合沉积记录应用于南京地区古气候古环境研究,对阐明高海平面时期海水对长江中下游入侵及其所产生的古环境有重要意义。在我国首次对南极湖相沉积记录中的有机类脂质及其古气候古环境意义进行了研究;参与组织实施了对珠江三角洲水体沉积物中毒害有机污染物的研究,提出了西江下游为珠江三角洲大气颗粒沉降的“汇”;在我国率先将沉积记录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运用于现代难降解毒害有机污染物的历史累计特征及其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对珠江澳门河口ZJ-9孔的研究中,从分子有机地球化学角度,提出使土壤残留有机氯农药转移至沉积体系的重要观点。 林 丽 女,1965年10月生,成都理工学院教授,博士;请奖项目:金矿中的生物有机成矿作用 获奖人在四川拉尔玛金矿和秦岭泥盆系多金属成矿带,运用古生物学、沉积学、矿物学、矿床学、生物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地开展了微生物-有机质-流体成矿作用的研究,提出了拉尔玛金矿是生物-有机质-流体共同作用结果的观点;通过研究,发现了活体生物具有很强的富金能力,指出热水环境下温泉蓝细菌富金能力最强,有益于生物所富集金的迁出参与成矿;解剖了在沉积-成岩-成矿过程中,有机质的成熟度变化与有机质对金富集能力的动态变化关系;发现蓝细菌聚金机理是参与生命活动的吸收作用,主要的金配合物是含硫有机化合物。 赵志丹 男,1968年6月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博士;请奖项目:应用岩石波速研究地壳深部物质组成和状态 侯奖人在高温高压条件下(5.0 GPa和1 300℃),系统测定了我国重要地质构造单元(秦岭-大别造山带、华北地台和青藏高原等)代表性岩石的弹性波速率。积累了大量数据,并与所研究地区的地球物理测深资料相对比,探讨了地壳深部物质组成和状态;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岩石波速在高温高压下会出现低速现象;运用区域地球化学理论方法,综合应用秦岭造山带及邻区的Pb和Sm-Nd 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元素地球化学分区,以及岩石弹性波速实验测定结果,编制了“秦岭造山带地球化学图”,该图是1999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秦岭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智龙 男,1967年12月生,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请奖项目:云南老王寨金矿区煌斑岩 通过对云南煌斑岩的地质地球化学全面研究,对煌斑岩的起源和成矿提出富有创见性的见解。指出煌斑岩是富集地幔楔的部分熔融产物;煌斑岩与花岗斑岩密切共生是岩浆混合作用、岩浆不混溶作用等多种岩浆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矿区煌斑岩本身不具有为金矿化提供大量成矿金属和成矿流体的潜力,但伴随煌斑岩岩浆活动过程发生的挥发组分是主要成矿流体。由此建立了煌斑岩与金矿化成矿模式,在国内主要地学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与他人合作撰写专著《云南老王寨金矿区煌斑岩成因及其与金矿化的关系》(地质出版社,1999)。 以上6名获奖者是在评选委员会经过认真评审、讨论后,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产生的。全部获奖者均符合本奖的奖掖条件,产生过程均符合本奖“实施办法”所规定的程序。 在侯德封奖的评选活动中,评选委员会遵照办奖宗旨,遵循“实施办法”,本着公平、公正、严肃、认真的态度,以高标准、高水平和鼓励创造性贡献的原则开展评选活动,为促进优秀人才的迅速成长作出了努力。 自1986年举办首届侯德封奖以来,迄今已有38位从事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年青的科技工作获奖。他们大多已成为我国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事业的中坚和骨干,成为有关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侯德封奖为培养人才、推动学科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赏、支持与承认。对此,我们将继续作出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