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研究
西部大开发有关的资源、环境科普知识的普及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0-09-27     【字号:

西部广大地区由于自身的资源与生态环境特点,在开发之前已经存在一些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问题,在实行大开发之后还有出现许多始料所不及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普通居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所有参与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包括开发工程的论证与验收标准的制订,国家有关西部大开发政策、法律的制订。所以,结合西部资源与环境特点,组织与培训、普及有关的科普知识很有必要。

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已经探明储量的产资源量相当丰富,我国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水能与核能)主要集中在西部。煤炭、陆上油气与有色金属储量均居全国之首:煤炭储量占全国的36%,石油占12%,天然气占53%,水能蕴藏总量与可开发水能资源量分别占全国的82.5%与77%。矿业是西部经济的支柱产业,1997年矿业产值占全区总产值的11.1%,增加值占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的15%,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4.5个百分点和4.7个百分点。在矿业开发及矿产品输运过程中也会产生许多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即使在洁净能源——水能的开发过程中,由于筑坝与用水,对水层温度、水生生物、沿岸环境、区域气候、陆生生物会产生新的效应,甚至有可能诱发地震。

西部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是中国几乎所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青海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与澜沧江的“三江源”,贵州高原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这两个地区可以说是中国生态安全的战略要地。而这两个地区恰恰是生态环境的脆弱区,从源头到所流经的“西部”范围的地区时,这些大江大河又受到这个地区的地质、地理、地球化学特点的制约,如黄河所流经的黄土高原,长江所流经的西南喀斯特地貌区与低温元素地球化学区,澜沧江流经的云南地质构造复杂(破碎)区。河流的地质作用对这些地区的水土保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对大江大河的流速、流量、含沙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因素又决定了河流的灾害)。江河源头的生态环境变化是当前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点,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贵州高原为例。以碳酸盐岩地层为主体的喀斯特地貌的贵州高原水土流失甚为严重,区内石漠化日趋严重,水土流失造成了长江与珠江上游两个“沙漏斗”。而近二三十年来上游水的污染日趋严重(如开发煤炭所造成的河水污染)。从区域地球化学特点的角度看,矿业开发有可能引起严重的污染,如煤炭开采过程中洗煤所产生的“黑水”全部倾入河中,而这些煤以含硫、砷与氟高为特点,在燃烧过程中严重污染空气,特别是80年代以来这个地区发现有开采前景的金矿,在开采、开发过程中有可能“引爆”某些低温分散元素(汞、锑、砷、铊)的“化学定时炸弹”,而引发灾害、地方病与水土病。

总之,西部地区的地质地球化学特点加上“上源”的地理位置特点,使之成为“中国生态安全的战略要地”;在西部大开发中这些问题将会日益暴露。加强与之有关的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方式方法

⑴ 举办科普宣传周、宣传月;

⑵ 中学生与生态环境宣传;

⑶ 科技人员的科普宣传;

⑷ 举办科协系统科普部、青少年部人员的短训班;

⑸ 出版有关科普书籍;

⑹ 电视专题片;

主要内容

⑴ 水土保持;

⑵ 水的知识;

⑶ 矿业开发与污染;

⑷ 三江源的生态环境特点与战略意义;

⑸ 喀斯特与石漠化;

⑹ 黄土高原。